图片

站内搜索:

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县区、部门动态?
建设“服务型赣榆” 打造“快简优”营商环境为实现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激发新活力
发布时间2018-10-15 来源:赣榆区编办 作者:赣榆区 点击量:

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“转变政府职能,深化简政放权,创新监管方式,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,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”。贯彻中央和省市委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精神,区委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“放管服”改革目标任务,即:按照“高水平打造龙头,全覆盖布局龙身,规范化延伸龙尾,代办制贴身服务”的要求,建设“服务型赣榆”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按照区委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专题读书调研活动要求,我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、中央和省市区委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精神,就近年来我区“放管服”改革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,结合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、先进地区及周边情况,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深入查找,围绕加快实现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总目标作了深入思考,就建设“服务型赣榆”、打造“快简优”营商环境作了细致谋划。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:

一、近年来我区“放管服”改革的经验成效

近年来,在省市编制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聚焦“3550目标,集中全区智慧力量,“减、转、放、管、免”多措并举,筹推进“网上办、集中批、联合审、区域评、代办制、不见面”,“放管服”改革落地见效,企业和群众有了水果老虎机的获得感。

一是从“分散”到“集中”,政务服务实现“只进一扇门”。成立行政审批局,基本实现一个部门管审批。审批科室从46个精简到3个,审批人员从91名精简到56名,审批事项由部门间流转变为审批局科室内部流转,事项、科室、流程等审批全要素产生“化学聚合”。2017年7月25日模拟运转以来,共办理各类审批12583件,审批效能显著提升。成立赣榆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,赋权68项,企业注册开业和不动产登记等事项整体派驻,顺利完成“3550”目标,实现园区内闭环审批。

二是从“城区”到“镇村”,便民服务实现三级全覆盖。制定出台《经典老虎机:加强全区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》,梳理编制《镇级行政权力事项指导目录》《镇级公共服务事项指导目录》《村(社区)级便民服务事项指导目录》,详细列出65个镇级服务事项,46个村级服务事项,稳步推进镇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。采取先行试点、逐步推开的方式,按照机构名称、进驻事项、申报材料、办事流程、服务标准“五统一”,推动基层审批职能向镇为民服务中心集中、公共服务功能向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。现已将全区15个镇划分成“公共服务”以及“审批+公共服务”两个类型,规范推进镇村实体服务大厅建设。赋予经济发达镇、中心镇和较大的工业镇部分县(区)级审批权限,在柘汪镇建成示范型便民服务中心。

三是从“线下”到“线上”,事项办理实现“一张网”。 编制公示“不见面”审批事项清单,涉及26个部门、434项事项,其中不见面76项,见一次面358项,不见面审批(服务)事项达政务服务事项总清单96.9%。录入行政权力事项6351项、办事指南9633项、事项流程配置820项、电子证照6万件。开发政务服务APP,上线江苏政务服务网赣榆“旗舰店”手机版,在行政审批局大厅增设“网上办”自助体验区,实现在线查询、网上预约,推行外网受理、内网办理、快递送达,去年7月以来,共在线办理各类审批事项75688件,其中“不见面审批”5722件。

四是从“自办”到“代办”,企业投资创业更加便利。成立重大项目代办服务办公室,负责全区重大事项服务、项目代办和综合评估等工作,指导全区15个镇建立代办服务机构、出台实施方案,组建区镇两级共60人的专业代办队伍,实现代办服务全覆盖。与软件开发公司及阿里云平台合作,开发重点项目代办服务信息平台,借助网络化管理手段来实现整个项目代办工作的控制、协调、沟通、预警和监管等方面的融合推进。今年以来共为53个亿元以上项目实施了代办服务,有力推动项目早落地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

五是从“规范”到“创新”,“不见面”审批全面推进。围绕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审批领域和事项,集中攻关、重点突破,打造一批叫得响、群众满意度高的“不见面审批”典型场景。一是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。积极推行网上申报,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超过97%。企业通过网银、具有电子身份识别功能的银行卡、微信小程序等实现在线电子签名,轻松实现网上申请、材料上传,审批结束后用微信和支付宝即可下载电子营业执照。二是不动产登记全域通办。依托银行网点推动不动产登记多点布局,创新“1+4+15”不动产登记全域办理模式,以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为核心,打造4个镇级分中心、15家金融服务单位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,建立不动产登记“不见面”服务体系。今年4月以来,全区15家金融服务单位有10家登记服务点建成并投入运行,已办理业务3000余件,其余5家进入硬件设备购买及受理窗口建设阶段。三是施工许可一站式申报。服务对象凭项目编码和管理码,登录“江苏省建筑工程一站式申报系统”进行实名注册,即可并联开展安全报监、质量报监和施工许可申请,相关材料信息共享,不需重复提交。网上审批结束后,申报单位可通过该系统自行下载和打印施工许可电子证书。四是企业办税便捷便利。推行“不见面”办税产品、发票线上领用等改革措施,将涉税业务线上线下全面整合、一体通办,“不见面”办税业务量占比已超过92%,千余家新办企业通过网上税务综合套餐,在半天内办结所有开办事项。

二、当前我区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问题和差距

虽然我区“放管服”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,解决了许多问题,企业和群众普遍感觉方便了、效率高了,但是对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,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,对照企业和群众的需求,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,还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一是思想上的问题仍是改革的最大阻力。官本位” 思想、部门利益观念在一些单位部门仍然不同程度存在,有些单位部门自觉不自觉地从现实利益出发,对该能放的审批事权不愿放,个别单位部门放小不放大、放责不放权,把“没油水”又劳力费时的事项拿出来集中审批,把“有油水”的事项留下来自己审批。个别进驻审批局集中办公的单位部门,审批窗口授权不充分,一些环节仍然需要回原单位审批办理。思想认识不到位,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深度。

二是“一个部门审批”有待优化提升。去年以来,我们在全市率先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,集中了16个部门114项审批事项,实行“一窗受理、一站办结、一部门审批”,审批效率大幅提升。在年初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,位列全省县(区)47位,居全市第一。但与先进地区相比,审批事项集中度还有不小差距。以盱眙县、大丰区为例:盱眙县审批局集中了22个部门166项审批事项,大丰区审批局集中了22个部门227项审批事项。而且,目前集中审批仍然是模拟运转模式,窗口受理审批,加盖原单位印章,有的还是窗口受理后台审批盖章,没有实现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。

三是实现“2330”目标的个别关键要素不可控。今年以来,我们积极推进“3550”常态化,现已实现企业注册开业最多2个工作日,不动产交易压减到4.05天,施工许可证32个工作日办结,“3550”整体达标率较好,并逐步向“2330”迈进。但要实现“2330”目标,仍有一些制约因素难协调、难控制、难解决,特别是商业银行参与的环节和需要上级部门核准审批的环节。如,企业注册登记的银行开户环节和不动产交易登记的提前批贷环节,商业银行按照行业习惯和规则办理相关业务,且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和约束,导致普遍用时较长;贯江苏省名的企业需省工商局核准,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需要由市级相关部门审批,区级层面无法控制时限。

四是部分基础性工作推进落实不到位。机关单位还存在事前服务不到位,受理前审批事项材料准备时间较长,甚至有的超过了实际审批时间;历史数据共享整合不到位,“信息孤岛”现象仍然部分存在;智能化水平不高,在线审批功能不全,整体水平远低于苏南,与本市兄弟县区也有较大差距。部分镇村还存在便民服务中心基础条件薄弱,服务场所狭窄、人员结构单一、能力素质不高、办公经费短缺、标准化事项进驻不全、规范化建设不足等问题

五是事中事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。按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案,审批事项集中划转后,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由原单位执行,监管中仍然存在多头执法、随意执法、推诿扯皮、缺位失范等现象。2017年,灌南县同步开展“集中审批”和“综合行政执法”改革试点工作,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,设置5支直属执法大队,实现“一个部门管执法”,解决了多头执法、力量分散、推诿扯皮等问题,规范了执法行为,提高了执法效率。我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滞后于审批制度改革,更落后于本市兄弟县区,亟待加强改进。

三、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思考和建议
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既是一项利当前惠长远的政治任务、民生工程,更是赣榆实现“高质发展、后发先至”的迫切之需、活力之基。要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,解放思想比学赶超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全面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力建设“服务型赣榆”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米”,为实现“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”破除体制机制障碍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

一是全面落实简政放权,加快实现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围绕“一扇门、一部门、一印章”目标,全面推进简政放权。大力推行政务服务集中办理,各责任部门要精简审批层级,对窗口充分授权,从项目接办、初审、核批、用印到发放有关证照文件,都应在窗口进行,提高审批项目集中度,实现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事项“只进一扇门”。研究制定第二批集中划转审批事项清单,积极稳妥推进第二批审批事项集中划转工作,拓展“集中批”领域,实现“多门”变“一门”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,明确办理网站、申请流程、材料目录、办结时限、办理结果、送达方式等内容并公开公示,加快实现“前台综合受理、后台分类审批、综合窗口出件”的审批模式。在现有模拟运转的基础上,将70%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局,实现“一个部门管审批”到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。

二是创新技术平台支撑,推动“3550”向“2330”跃升。聘请专业团队研发“3550”软件办公系统,设定审批事项办理流程、环节、时间节点,在全市率先实现“3550”工作软件系统办理,推进“3550”常态化规范化。奋力攻坚“2330”目标,聚焦不动产登记方面的瓶颈问题,借助“互联网+”手段,创新打造不动产登记“不见面”审批版。做法是:参照已运行的农商行便民服务点运行模式,在全区15家金融服务单位设立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;国土局(不动产登记中心)、地税局、住建局(房管处)三家部门对银行便民服务点进一步开放系统权限、充分授权到位,推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向银行便民点延伸,着力打造金融机构便民点收件、审批部门(不动产、房管处、地税)网上审核、群众当场领证的“就近办、同城通”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。

三是完善镇村服务体系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米”。成立区级脱产工作组进驻柘汪镇具体指导,按照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要求和“一办七局”模式,加快推进便民服务“一窗口”、综合执法“一队伍”、日常管理“一中心”、镇村治理“一张网”建设,重点建成示范型便民服务中心,发挥示范带动效应。建立政务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制度,将全区划分成5个片区,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1个科室联系1个片区,统筹指导督促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网建设。选择软、硬件基础较好的5个镇先行试点,加强人员培训,组织跟班学习,推行“网上办”业务,推动审批事项申报、审批结果送达镇级服务中心办理;做好便民服务的机构名称统一、申办事项统一、申报材料统一、办事流程统一、服务标准统一;年底实现80%镇、30%行政村建成规范化便民服务中心,基本达到“大事不出镇,小事不出村”,为群众就近提供“一站式”便捷服务。

四是抓好关键环节优化提升,推动审批效率提速增效。突出问题导向,坚持“什么短、补什么,什么弱、强什么”,抓住关键环节优化提升,着力破解影响审批服务质量效率的突出问题。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:一是强化审批事前服务。对建设项目施工许可,各镇(园区)、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,为企业量身定做贴心的全流程服务指南,充分发挥代办员的优势,全程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代办服务。二是加快推进数据共享。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办理的审批事项,通过省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,打通数据查询互认通道,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数据跑路”。三是深化减证便民改革。开展证明事项专项梳理,逐项提出取消或保留的建议。建议保留的证明事项,逐项列明设定依据、保留理由、实施基本情况,并向社会公示。对于部门自行设定的或可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,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重复提供。四是推动全程网上办理。加强“网上办”业务培训,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,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、标准化、电子化,开展在线填报、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,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,不得要求必须到现场办理。五是开展区域性评估。在四大园区开展区域评估,将安评、环评、稳评、能评、文物评估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、洪水影响评价类论证、水资源论证、取水许可、气候可行性论证、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方面纳入“区域评”范畴,取代区域内每个项目独立的重复评价,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,提高服务效能。

五是完善运行监督保障机制,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。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、关联度大,要加强配套制度机制建设,形成改革的协同效应,保证审批服务阳光规范、便捷高效,巩固扩大改革成果,滚动向纵深推进。一是压实改革主体责任。按照既定的时间表、路线图,突出“3550”目标、不见面审批、代办制落实等重点任务,健全督查考核、统筹调度、会商会办、绩效考评等机制,压实相关部门特别是“一把手”第一责任人职责,推动“一把手”履职尽责、传导压力、细化举措,凝聚全区智慧力量,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积极稳妥推进,落到实处,见到实效。二是规范审批服务运行。在大力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,完善内部监督和社会机制,建立健全审批服务管理约束、检查考核、监督质询、责任追究等制度,并通过公开投诉电话、设立投诉信箱等形式,接受社会的投诉和监督。对审批过程中的乱作为和不作为,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,确保审批服务在阳光下规范运行。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。建立审批与监管协同配合机制,依托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建立综合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平台,实现部门间双向推送、数据共享、在线审批、在线监管,形成审批、管理、执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“闭环式”运行模式;积极争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,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改革,推进“一个部门管执法”。健全完善“两清单两库”和“双随机”抽查机制,推进综合执法和检查处罚经典老虎机,提高监管执法效能。四是强化信用社会建设。加快推进信用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,实现法人、自然人、工商企业、机关事业单位、社团等数字化信用管理全覆盖,建立多部门联动惩戒机制,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形成“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”的格局,构建公平竞争、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。